“两会”声音 | 2020年湖州法院工作怎么样?代表委员有话说(二)
编者按:
代表委员的监督和支持是法院依法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湖州法院始终高度重视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切实抓好落实转化,为高质量开展新时代法院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2020年,湖州中院办理代表建议10件、委员提案9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法院工作,全市167名员额法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57人次,开展“代表委员法院行”活动19次,邀请297名代表委员观摩庭审、参与调解、见证执行,让公平正义“看得见”。
2020年湖州法院工作怎么样?小编邀您一起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省人大代表 潘文革
安吉县委党校校务委员
浙江省监察委特约监察员
2020年,全市法院可以说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全市法院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高”:
一是审判工作质量高,法院和法官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高了。用数据来说话,比如全市法院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87.63%,同期结案率92.74%,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率66.88%,三大重要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10多项审判质效数据位居全省前十。每一项指标都走在全省前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法院干警辛苦付出的结果。
二是创新经验质量高,受到最高法院、省高院等领导的点赞。全市法院创新多,亮点多,真正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比如,2020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我们市中院作为两家中级法院之一,在全国法院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最高法院周强院长点名表扬;推出“自诉与公诉并重”的拒执罪打击模式,受到省高院李占国院长批示肯定……这些说明湖州司法经验已经走向全省、全国,值得充分肯定。
三是惠民举措质量高,带给群众的比真金白银还要好。围绕“司法惠民”,全市法院多点发力,民有所呼,司法有所应,比如,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不再区分农民、居民户籍,解决了社会反响较大的“同命不同价”问题。建立“村巷法官”制度,农村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产品微店、山林流转规模经营,有法律难题,能就近联系到“法律专家”。可以说,全市法院兑现了司法惠民实事的承诺,并且交出了高分答卷。
新的一年,对法院工作也有三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基层法治教育。希望法院加大法治宣传教育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载体更多,提升群众尊法守法意识。二是继续探索执行破难新招。在如何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科技手段,更好兑现群众的胜诉群益,不断探索努力。三是加大基层化解矛盾纠纷力度。现在余村发展较快而纠纷很少,不是矛盾少了,而是村干部熟悉社情化小化早。希望法院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作用,以点带面,在源头治理上做文章,提高基层一线解纷实效。
省人大代表 卢金莲
南太湖法院调解员
作为一名省人大代表,我也是南太湖法院的一名人民调解员,在参与法院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看到了人民法院在护航大局、执法办案、诉源治理、打造特色方面的有效举措,有三个方面感触颇深。
一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有创新。参与调解工作后,我发现矛盾纠纷的调解很不容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群众工作能力和耐心。法院十分重视矛盾纠纷化解这块工作,比如,南太湖法院就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选派了7名人民调解员协助调处纠纷,并编入员额团队进行管理,并在法律业务、办案信息化等方面深入指导,提高人民调解员团队调解能力和效率。工作半年来,我平均每个月都能成功调解案件20余件,调解效果良好。据我了解,湖州法院78.5%的民商事及行政案件在矛调中心受理、调解、速裁,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达87.63%,居全省第一。
二是环资审判工作有特色。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全市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方面创新多、亮点多,比如,在全省创新探索环境资源案件“四合一”集中管辖模式,由南太湖法院跨区域集中管辖全市一审环境资源案件;全国首创开发了 “湖州市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一体化平台”,并迭代升级为“绿源智治”平台,在全省推广;建成全国首个以“水生态法治”为主题的展示馆,挖掘和传承湖州的水文化和法文化;联合长三角地区六地市中院建立了环境资源司法协作实施细则,南太湖法院牵头嘉兴湖州十家基层法院构建环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联动治理新格局,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三是智慧法院建设有成果。通过移动微法院、云间开庭系统、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等信息模式,深化诉讼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使群众打官司方便快捷,触手可及。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办案,全面实现网上立案、智能送达、电子阅卷、在线开庭等功能,无纸化率100%,连我们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工作也全面实现了无纸化,十分便捷。南太湖法院联合多个部门建立了全国首个覆盖企业和个人的全市场主体“统一法律文书送达地址承诺确认机制”,提升了案件办理质效,今年也将在全市推广。
过去的2020年,全市法院在不平凡的一年交出了高分答卷,为他们点赞。新的一年,建议针对人民调解工作,在更高层面出台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各乡镇街道和区县人民调解员的配备、保障、考核等内容,促进矛盾多元化解。
市人大代表 谈国琴
吴兴区龙泉街道谈国琴工作室负责人
我是一名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很欣慰得看到过去一年湖州法院在诉源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全市法院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了“一站式”解纷的湖州经验。这份优异数据的背后,凝聚着法院的辛苦和努力。总的来说,可以用规范、专业、智慧三个词来概括。
“规范”: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是让老百姓遇到问题可以“找说法”的地方。据我了解,市中院为此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特别是把法庭的立审执功能也融入矛调中心,将人民法庭整体性入驻县、乡矛调中心,可以说是打造出矛盾纠纷从受理到执行的完整链条。另外,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市法院参与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规范化指引》,深化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有了法庭整体入驻矛调中心,调解过程更加规范,老百姓对调解结果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专业”:全市法院非常重视基层专业解纷力量的提升,在矛调中心派驻员额法官、法官助理等在编人员80余人,专职调解员40余人。同时,还建立了“村巷法官”制度,推行“审判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三员调解模式,两百多名审执人员下沉对接 589 个行政村和社区。我了解到,吴兴法院就成立了“理法官工作室”,46名法官对接片区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基层解纷力量,深入基层进行普法宣传,让法律思想渗入老百姓心中,从源头化解百姓心中的法律疑惑。
“智慧”:智慧法院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这方面全市法院亮点纷呈,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一是设立 24 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15个乡镇街道也同步建设自助诉讼服务点,为群众提供了全天候、一站式的诉讼服务。二是研发全国首创的 12368 智能服务平台,百姓拨打热线之后可以实现自助查询,囊括了案件查询、联系法官、法律咨询等功能,非常便民。这些举措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值得点赞!
市政协委员 陈彩佳
德清县莫干山彩佳茶场厂长
作为一名扎根在山间地头的农民企业家,我从多方面感受到,2020年全市法院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不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也为当地村民生活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为农民增底气。近年来,全市法院积极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标准,制定纵深推进了司法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助推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各区县法院也积极创新举措,如德清法院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联合保护的意见》,这对我们农民企业家来说,是大大的红利。去年,“莫干黄芽”茶叶顺利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不少茶农都为此拍手叫好。
二是深化审判执行,为基层树清风。我们也看到了全市法院深化审判执行、彰显除恶务尽的坚定决心,68件黑恶案件清结,413名黑恶分子受到严惩,有力打击了基层黑恶势力犯罪的嚣张气焰。在激浊扬清的同时,全市法院在9家企业建立安置矫正基地,帮助轻、缓刑人员回归社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市中院依法审结社区矫正法施行以来的全国首例社区矫正人员减刑案件,用法治力量引领社会核心价值,为百姓生活带来阵阵法治文明清风。
三是强化特色服务,为百姓扫盲区。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的本色,针对不同群体,创新出台各项司法服务。成立全省首个人民法院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室,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处置侵害妇女儿童权益重大案(事)件联动机制,有力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与市残联签订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框架协议,也让残疾人享受到“无障碍”的司法服务。进一步前移司法服务,建立“村巷法官”制度,让村民法治意识逐步提升,不少矛盾纠纷不出村就得以化解。
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我期待全市法院能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教育,细化便民措施,持续推广先进典型,让更多群众感受到法院司法服务带来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End
来源 | 吴兴法院、德清法院、安吉法院、南太湖法院
往期回顾
◆“两会”声音 | 2020年湖州法院工作怎么样?代表委员有话说(一)
长按识别关注
扫描二维码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